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谷雨丨他们在新的起点繁茂成长



今日21时59分33秒

我们将迎来谷雨节气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作物新种,雨润百谷

万物生长,蒸蒸日上



此时的气温开始逐渐升高

降水也频繁了起来

谷物收获了雨水的滋养

期待着一场春的繁茂

谷雨,是向万物生机的进发

让我们一起聆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学科

一路走向壮大的奋斗故事



积淀深厚,学科建设稳扎稳打

我校软件工程学科起源于 1959年成立的解算装置专业,我校也是国内首批设置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校,该专业的设立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历史起点。

然而,学科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程。60年代初根据国防科委的调整意见,解算装置专业一度面临撤销停办,在时任副院长范绪箕等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保留了计算机教研室的建制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转而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科研工作,为我校以后恢复计算机专业储备了师资队伍。

二十世纪70年代,国内高校纷纷把眼光投向发展计算机软件。1978年学校新增计算机软件教研室,1980年建立电子计算机软件专业。1983年学校正式成立计算机工程系,下设计算机工程、电子计算机软件等2个专业。



副校长黄志球教授曾任南航计算中心主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首任院长,见证了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他介绍,计算机系在充分发挥计算机硬件原有特长、抢占已有研究方向新高地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军计算机软件新领域。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以及九十年代,徐宝文、张育平等在软件工程领域,林钧海、秦小麟等在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方面均有不俗的研发成果,并获得多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在此期间,数学大家朱梧槚教授来到了计算机工程系,日后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梅宏正在攻读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教职工当中汇聚了以后成为国内该领域领军人物的应明生、徐宝文、李宣东等优秀教师。

学科的发展同样走过一段挑战之路。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各大高校全面布局并加大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投入,以及社会层面企业科研机构的竞争,我校该学科经历了严峻的挑战。经过的艰苦的培育和建设,时任学院领导狠练内功,稳扎稳打,以学科为龙头,以学术为根本,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逐渐驶入快车道。

回顾该段历史,黄志球讲道:“我校软件工程学科站在一个高起点,是省内首批设立计算机软件硕士点的学科,之后,从9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成为国家第一批从计算机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里头独立出来的学科。”


2010年10月,世界著名软件工程大师David Parnas与时任副校长吴庆宪共同为我校新专业“软件工程”揭牌


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2011年,凭借多年来的成果积累与特色学科发展,软件工程学科成功申请博士点,是我国第一批软件工程博士点。2012年,经过多方力量的协同支持,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同年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成为全国第一批设立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单位。2016年获评“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工信部重点学科,2017年获评“军用软件”国防特色学科,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有“高安全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验证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8月,召开学院第一届教授委员会

2012年,学院第一届教授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


2020至2021年间,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参与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基础上,2021年年底更是获批成为全国首批33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该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并列第16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全国高校前列。

南航软件工程学科以其鲜明的学科特色、持续深化的学科优势、不断积淀的学术成果,已成为“研究方向完整,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布局完善”的特色学科,跻身国内软件科学领域的重要力量,并逐步受到国际主流的认可。



主动拓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研究人才”是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既掌握坚实宽广的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又掌握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软件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周宇教授介绍到,为此,学科为学生搭建了众多优质的校企合作平台,利用赛教结合、专创融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南航学子在一系列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截至今年,学科已连续12年承办中国软件杯大赛,该赛事的赛题全部来源于全国软件骨干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每年超过300支队伍约1000多名选手来到南航参加决赛,通过承办比赛,南航软件工程学科的招牌越来越响亮,有利于建立起一系列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


第十二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我校成功举办

我校学生参加相关竞赛


作为一门始终处于高速发展与变化中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始终与国际前沿接轨,是不断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在教学上,教师不仅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扎实巩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有意识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嵌入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交流最新技术,让学生不仅只是埋头学习,更是抬头看路、拓展视野。

除了注重前沿动态的引领,学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老师们会设置一些翻转课堂,更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最新学习成果的机会,在浓烈的研讨氛围中,润物无声地在学生心中种下科研兴趣的种子。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科构建了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带领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竞赛中,参与项目、竞赛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化知识、强化应用的过程。


专业和课程建设相关证书


学科的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也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支撑。2010年,计算机学院独立让学科发展进入全新阶段,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成为迫切需求。于是学科团队开展“广收细挑”式的教师招聘,一方面提升学科的自身吸引力,另一方面围绕学科重点布局的方向和特色,重点吸纳相关领域的拔尖人才。

除了将橄榄枝抛向国内学者,学科也十分注重师资招聘的“国际化”。“学科发展一定要站在国际前沿。”黄志球讲到。历经多年来的不断累积,如今团队的师资力量已经十分雄厚。今年新增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称号6人次,近年来,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构建形成了学术水平高、国际化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深耕研发,“三航”特色亮点频出

如何走出一条学科发展的特色之路?软件工程学科给出的答案是“与学校的‘三航’特色紧密结合”。学科自建设初期至今,逐渐摸索出一条“又精又专”的发展道路,致力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工业中的软件工程问题研究,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理论,形成了软件理论与方法、系统软件、领域软件和可信软件四个学科方向,并在安全关键软件质量分析与验证、智能化软件开发与测试、时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领域软件建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的安全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优势特色。


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2018年12月,高安全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验证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立足国家与社会建设需求,学科主动拓展与“三航”领域的联系,预判并及时抓住一些潜在的增长点,开展针对性研究,自身实力的增强,也让团队在与“三航”领域结合的研究中,特色愈发分明、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综合化航电系统、“航天探月”工程空投空降系统等,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软件系统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位教师在国际和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位,多人进入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载人航天”专家组、国防技术基础可靠性专家组等国家、省部级专家组,为建设“三航”及国防特色学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学科承办一系列重要会议


在2017年,学科获评“军用软件”国防特色学科,这是南航软件工程学科的特色成就,也是对“红色基因,蓝色梦想”的阐释。学科围绕军用软件理论与方法、军用平台系统软件、军用软件开发环境、军用软件认证与测试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对部分国外基础软件和设计工具的国产替代,特别是在安全关键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验证领域、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软件领域形成了自主可控的软件工具链,成果服务于中航工业、中船集团、航天科工、中国商飞等,有力推动了我国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南航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副校长黄志球教授


一路深耕一路收获,历经多年发展的软件工程学科已硕果累累。在建设期间,学科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 余项,包括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4项;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出版专著近10部;在高水平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ICSE、FSE、ISSTA、TOSEM、TSE、TDSC、TR等,并多次获得最佳论文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同时,学科也积极承担和参与了国际软件工程行业标准组织的标准制定,国内软件学科发展规划,撰写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年度报告、江苏省软件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先后承办了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现中国软件大会)、理论软件工程国际会议、可靠软件工程国际会议等一系列本领域内重要会议,进一步扩大了本学科的国内外影响。




南航·谷雨印迹

……




摄影丨 陈钢 




素材来源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

采写丨王伟、王艺琳、刘畅

海报设计丨王颖

值班编辑丨王婷玉

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审核丨王晖、李秀龙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